普法教育
  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普法教育
教鞭不可完全交给AI
来源:宣传部  日期:2024-07-03  点击:775 
分享:

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,AI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,其中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。从深度重塑传统教育模式,到精心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,AI技术正引领着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。(6月17日北京日报客户端)

当下,全民都在谈AI、用AI,那么,AI智商究竟到了啥水平?2024年高考之后,有人拿着语文题、物理题去考国产AI。结果发现AI作文还算中规中矩,而对相对复杂、逻辑性要求更高的物理题就答得一般,没有满分卷。这说明,就目前而言,AI考试成绩还达不到高中尖子生水平。

尽管还不够聪明,但不能否认,“AI+教育”乃大势所趋。不久前,在上海召开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,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·贝利提到,在ChatGPT发布后不久,一项针对本校学生的调查显示,有89%的学生借助它做作业,48%的学生承认在家考试时使用过它,53%的学生曾使用它来写论文。要知道,ChatGPT才发布一年多时间,再过若干年将会出现什么情况,现在谁也无法预料。

“AI+教育”可不是普通的化学反应,而是“核聚变”,潜能不可限量。它将给教育带来全链条、全方位、全覆盖的冲击乃至重构,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,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,无一例外。有些改变是传统教育不可想象、无法实现的,比如“一对多”因材施教——通过克隆真正的教师,制作视频课程,辅以AI答问,可以同时满足大量学生的个性化辅导需求。当年,孔子弟子三千,而真正能和他老人家经常切磋、在《论语》上留名的不过三十人左右,要是“AI+孔子”,那贤人恐怕就不止七十二了。

AI虽好,也别“贪杯”。与其他领域相比,“AI+教育”背后的“阴影”更值得警惕。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,要是把教鞭完全交给AI,必然导致教育的异化。从本义出发,将“教育”两字拆开来,“教”是“授业”“解惑”,帮助学生掌握知识、增长技能。在这方面,AI确实很强,强到比老师更了解每一位学生知识结构,从而实施更加精准、更高效的因材施教。“育”更多是“传道”,帮助学生形成正确“三观”等。这一过程,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交流,教师用道理去说服、用真情去感召、用楷模去引导学生,而这,AI恐难胜任。若过度依赖AI、让技术凌驾于人之上,将人与人、面对面的交流让位于人与机、机与机的交流——比如把对学生的评价、录取完全交给AI——这样的教育因缺乏温度而变得苍白、冰冷。

AI已来,未来已至,没有人能置身事外。不过,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拥抱AI至关重要。对此,荀子“役物而不役于物”适用于此。AI毕竟是工具、是“物”,我们应“役AI而不役于AI”,教育尤当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