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 全力实施“六大提升计划”
五年来,学校坚持立德树人,聚焦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,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”固本强基,努力实现管理体制机制更加优化,高素质管理、教师、服务队伍基本建立,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,学科布局特色彰显,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,重点实施“六大提升计划”,着力解决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,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。
(一)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,奋力实施“政治领航”提升计划
一是认真贯彻落实《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》,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强力推进政治建设责任制有效落实;持续巩固、深化政治生态建设成效,教育引导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站稳政治立场、坚定政治方向、坚守政治原则,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和研究问题、谋划和推动工作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,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,确保办学治校在政治立场、政治方向、政治原则、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。
二是认真贯彻落实《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》,以党建“双向12345工作体系”为主线,以学院党建品牌创新、样板党支部创建、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为抓手,建立上下贯通、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,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,提升基层党组织推动事业发展的组织力、凝聚力、战斗力。持续强化党支部“五化”建设,大力推进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;完善党群团共建工作机制,调动一切积极力量,同频共振、同向发力。
三是深入推进落实理论武装立心、意识形态固本、舆论宣传助力、核心价值立德、文化精品育人、思政教育铸魂“六大举措”;注重发挥好统一战线法宝作用,凝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智慧力量,形成最大“公约数”,绘就佳大“同心圆”;牢牢把握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、管理权、话语权,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,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,全面提高师生思想觉悟、道德修养、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。扎实推进体现办学特色与交院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,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办学认同、价值认同、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。增强政治意识的敏感性、政策解读的准确性、思想工作的及时性、文化建设的实效性、校内宣传的活泼性、校外宣传的品位性、网络媒体的安全性。
四是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,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;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;深化干部轮岗交流、校内外培养输送贯通机制,加快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,优化改善学校干部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;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、激励和约束并重,加强干部教育、监督与管理;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、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以及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,让那些敢于担当、踏实做事、不谋私利的干部“有为、有位”,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,形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。
五是切实履行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,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,一体推进廉政教育、政治巡察、党委与监察专员办公室定期会商、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运用等制度化、常态化。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,推动纠治“四风”常态化长效化,全面彻底革除“等两天”“没问题”思想。以党的自我革命持续引领推进“清廉校园”建设,构建全领域、多方式廉政排查体系,坚决防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,深化运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严肃党内问责。通过抓好“关键少数”带动“绝大多数”,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(二)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奋力实施“质量立校”提升计划
一是以“四新”建设为引领,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建设整改为契机,以专业认证为抓手,充分发挥交通大学优势,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建强优势特色专业,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;深化课程体系改革,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,创新课堂形式,提升教学质量;紧紧抓住教师队伍“主力军”、课程建设“主战场”、课堂教学“主渠道”,健全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,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,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,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档升级;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行业企业作用,深化产教融合,推进创新创业,积极探索具有交院特色的现代创新创业学院模式;持续完善招生、培养、就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,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。
二是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、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,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贯通,观念养成与实践训练并重,以体育人、以美化人、以劳塑人,注重教育实效。切实将体育、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、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,培养学生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、高尚的审美情操、良好的劳动习惯,推动“五育并举”落地生根。
三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,修订完善教育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,建立保合格、上水平、追卓越的一流质量保障体系;强化过程管理,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能力;创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方式,形成本科教育教学自我评价闭环机制,完善学生学业形成性考核管理机制,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。
(三)着力打造人才高地,奋力实施“人才强校”提升计划
一是加强组织培养与实践锻炼,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。以高质量完成2023年新一轮干部集中调整为契机,牢牢坚持“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”的选人用人原则和“重实干、重实绩”的用人导向,确保将政治过硬、勇于担当、善于作为、实绩突出的干部选任到相应领导岗位;持续完善考察培养、监督考核、激励担当的选人用人机制,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、培养和常态化选拔配备力度,下大力气确保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、专业化,梯队结构更加合理;全面加强能力作风建设,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,以锤炼本领提高履职能力,以攻破难题推动整体发展,以真抓实干提升落实质效,以斗争精神整治不良作风,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,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,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。
二是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、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,切实发挥好教师工作部和教师职业发展服务中心作用。全面落实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健全教师发展体系,统筹教师研修、职业发展咨询、教育教学指导、心理健康指导和学习资源服务,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、保障制度、激励制度,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,强化“金师”队伍建设和师德考评,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。
三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多措并举吸引、稳定人才,关心、培养、重用人才,积极为高层次优秀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、创造条件。建立完善校院两级人才工作责任制及考评体系,提高人才管理与服务水平,持续落实好高层次人才暖心“六个一”工程,创新人才薪酬分配激励机制;以需求为牵引、以学科交叉为特色、以人性化服务为保障,建设符合交院实际的人才特区;持续加大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,引导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,助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。
(四)持续强化科研和学科工作,奋力实施“特色兴校”提升计划
一是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,强化科研管理与服务创新,推进高水平平台建设。对接湖南“三高四新”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,聚焦交通产业,建设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平台、重点实验室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、人文社科基地、新型智库等平台,高标准推进校地合作,力争高层次、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有较大突破。
二是巩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,加大学科建设投入。实施学科动态调整和差异化发展,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特色,促进以工学为主,管理学、医学、经济学、艺术学、文学交叉融合发展。建立特色学科建设框架体系,支持由4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骨干牵头的一批省级学科创新团队,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,使江南JN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,特色更加鲜明。
三是深入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》精神,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研业绩评价体系,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,潜心教书育人;加大教学研究成果的培育力度,注重发挥成果反哺、引领作用,推进成果转化,力争省级教学成果奖有新的突破。
四是坚持精准培育、持续培育,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高质量论文数量每年递增10%,争取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,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-2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150项;立项对外科技服务专项50项;年均横向科研经费到账不低于200万元;每年新增校企合作项目50项;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高于10%,成为交通产业科技创新重要基地。
(五)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,奋力实施“改革攻坚”提升计划
一是积极深化绩效工资和分配制度改革。进一步强化绩效工资的激励、约束、导向作用,规范各类津贴补贴,持续完善教学、科研工作量转换机制和符合学校实际的“多劳多得,优绩优酬”分配机制,建立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薪酬制度。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切入点,逐年增加绩效工资投入,争取利用5年时间,使教职工的绩效工资水平达到省内高校中等以上水平,建设幸福交院。
二是进一步深化职称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。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指挥棒作用,结合学校教学、科研实际,适时进行职称评聘分类分型,调整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条件及标准,激励教职工潜心教学和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建立职称评审代表性成果申报和岗位聘任“能上能下”机制,推进同行专家评审。
三是深化后勤综合改革。以强化部门监管职能为重点,积极推进后勤队伍专业化建设,推动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见成效、上水平;深入推进后勤专项整改,确保艺术馆、雨天运动场、东北区学生公寓等项目建设如期竣工,确保学生人均住宿面积基本达标,教学科研环境不断改善。大力推进校园绿化、亮化、净化、美化,打造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,建设美丽交院。
四是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底线思维,落实校园安全双重预防机制,逐步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,强化消防、治安、交通、食品、实验室和生产等安全工作,完善各类应急预案,做好联防联控,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稳定;深入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,建成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,建设平安交院。
五是集成全校信息管理系统,积极推进校园数字化进程,结合“一网、一门、一次”改革实际,逐步消除信息“孤岛”,推进信息共享,建成“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”,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等级保护“2.0”标准,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;整合教学信息化资源,优化智慧教学环境,维护智慧教室,促进课程建设数字化,推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深度融合,提高数字课程资源数量及利用率;加大电子文献引进力度,全面提高数字文献资源保障能力,建设智慧交院。
(六)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,奋力实施“开放办学”提升计划
一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布局,继续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构建深层次、宽领域、多渠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机制,在人才培养、课程建设、技术推广、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项目3-4个,提升国际合作质量与影响力。
二是在持续巩固现有国内友好院校、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成果基础上,积极寻求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合作空间,力争取得新成效;注重发挥好校友会广泛联系、沟通校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,健全完善校友会组织,创新活动载体、畅通联系渠道,最大限度激发校友爱校兴校热情。
三是巩固与衡变电工、燕京啤酒、蓝思科技、华菱衡钢等109家知名企业紧密的产教融合合作关系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,在交通运输、机械制造、电子信息、建筑工程、金融服务、健康养老等众多产业领域,校企产教紧密融合、深度融合、高端融合,全方位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,进一步步形成产学研全面发展、良性互动、多元育人的办学模式,在提升产教融合效能上服务湖南“三高四新”战略,不断提升大学对衡阳市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,努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。(赵红深)